目前分類:心血管健康的重要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片轉載至網路。

冷天洗澡請注意......
(我們都不年輕了) 

 

建議: 洗澡前可以先喝一杯的溫熱開水(約一個馬克杯,不是燙的)使腹腔溫暖.


 ◎這幾天氣溫偏低,要小心,這可是容易中風的季節! 

不要以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許多40歲左右的中壯年,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轉載自 http://tw.news.yahoo.com/%E6%83%B3%E8%A6%81%E5%81%A5%E5%BA%B7-%E5%85%88%E9%99%8D%E8%86%BD%E5%9B%BA%E9%86%87-20110313-130102-888.html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圖片轉載自網路)

最近天氣冷、溫度變化劇烈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導致許多原本已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民眾,產生心肌梗塞、中風等危機,其實急性心肌梗塞有跡可循,若在活動時覺得胸悶、心悸,休息片刻卻又恢復,就應該馬上就醫檢查。

如民眾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族群,或有肥胖問題、抽菸習慣、缺乏運動、有家族遺傳心血管疾病病史等即為高危險群,一旦出現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或感覺消化不良、心悸、冒冷汗,合併暈眩、疲倦無力、惡心、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接受檢查和治療;有冠狀動脈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再送醫接受治療。

現代人飲食伴隨著大量甜食及油炸食物,使血中三酸甘油脂、膽固醇上升,堆積在血管上使血管變窄且逐漸硬化,再加上食用過多的鹽或加工品,又合併有前述的危險因子,只要稍微勞動、情緒激動,或是驟遇寒冷就使血壓上升,血管急速收縮,就容易發生心肌梗塞、中風情形,但劉醫師提醒您,只要把握以下幾個飲食原則並搭配適當營養素補充,就可以維護心血管健康。

降膽固醇營養素:卵磷脂、葉黃素、大豆異黃酮、維生素B群、OMEGA-3…等。

健康飲食原則三步驟

 ■低鹽
 以口味清淡為原則,減少來自食鹽、味精及罐頭、泡麵等加工食品的鹽分攝取,並使用天然的香料調味,如蔥、薑、蒜、五香、花椒、檸檬等,烹調方式以水煮、清蒸為主,減少使用涼拌或燒烤,以避免不知不覺吃進大量的醬料,燉滷也需注意,避免過重的調味,尤其不要喝滷汁。
 ■低脂、低膽固醇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片轉載自網路)

寒流一波波來襲,氣溫屢創入冬新低紀錄,不僅讓流行性感冒肆虐,對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是一大考驗!預防醫學抗老權威醫師劉士銘指出,除加強保暖外,日常飲用蔓越莓果汁,也有助於增加血液中好膽固醇的含量,降低血管阻塞與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常用來作為泌尿道保養的蔓越莓,不僅可減少泌尿道感染的機率,對於身體保健,其實還有很多好處!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公布的326種抗氧化食物中,抗氧化力最高的水果就是蔓越莓;劉士銘解釋,蔓越莓富含初青花素、酚類、酚酸、黃酮醇及維他命C等營養素,而這些營養素都是具有抗氧化功效,不僅可對抗老化,對內在器官與血管的老化與衰退也有減緩作用,進而可降低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罹患風險。

另外,美國化學學會也有實驗發現,每天2~3杯250ml的蔓越莓果汁,還可以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為好的膽固醇)的比例約達10%,亦同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含量,相當於可減少約40%左右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已普遍成為護心保健的好幫手。

好的膽固醇可以幫助驅動膽固醇逆運轉,幫助清除血管壁中過多的膽固醇,並且排出體外,因此若血中好的膽固醇含量越高,就能儘量保持血管暢通,相對降低血管硬化比例,在寒流來襲的時節,更可有效避免因氣溫驟降,血管快速收縮阻塞而造成的心肌梗塞與中風等風險。

想要讓血液中好的膽固醇含量高一點,規律運動、避免菸酒與控制體重都是很好的保健方式,除此之外,透過攝取含有高抗氧化功能與促進好的膽固醇生成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魚類、全麥等,除此之外,食用如蔓越莓、藍莓等抗氧化果實,亦可達成護心保健的目標。

但因蔓越莓果實本身較為酸澀,所以很少人可直接食用,多是飲用蔓越莓果汁來做為日常保健;不過冷颼颼的天氣,拿出冰冷的蔓越莓汁,總好像還是少了一點暖意,不妨試著DIY,準備蔓越莓汁、柳橙汁、橙皮與紅茶等材料,一併調和加熱飲用,除了可進行日常護心保健,加強身體抗氧化功能外,加入的橙皮,因為油脂較多,還可幫助潤喉。

在寒冷的冬天,動手做杯熱呼呼的蔓越莓熱飲,讓身體快速暖和起來,減少血管快速收縮,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同時舒緩因乾燥氣候所造成的喉嚨不適等問題,護心過冬一點也不難。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是現代人最害怕的三高,其中高血脂又是最常見的現代富貴文明病,根據衛生署統計全台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血液中總膽固醇高於240mg/dl,這樣的情況也促使大家對於高血脂的問題更加重視。

現代人飲食習慣高油高鹽,高蛋白及高脂肪飲食也佔據了現代人飲食中相當大的一部分,而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運動以上的這些因素都會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堆積,血液中的膽固醇聚積在血管壁內層就會引發慢性發炎,使得血管壁變厚、阻塞,一旦天氣發生變化就相當容易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問題,而近年來許多研究也證實,血中膽固醇愈高得到冠狀動脈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就愈高。

而血脂質與膽固醇及冠狀動脈硬化疾病息息相關,近年來我國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口比率有逐年攀升趨勢,其中血脂質異常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顯著的原因。心臟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在於降低危險因子,尤其是血脂肪的控制。所謂病從口入,不健康的飲食及生活型態都是高血脂的高危險群,究竟一般人該如何預防高血脂的發生呢?

一般來說,在控制血脂質方面,可從飲食習慣做改變,多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芥花油、紅花仔油、橄欖油等),以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堅果類)、水溶性纖維(最常見的食物如燕麥或燕麥麩等)、大豆蛋白等。另外平時常見的食物中如大蒜、黃豆、紅麴、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E、茄紅素、β-胡蘿蔔素、葡萄仔萃取物)等,也都具有降低總膽固醇,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等作用。

當然除了在食物的選擇上要多加注意外,一定也要搭配適度的運動以及調整生活作息,才是有效且積極的預防保健方式。

降血脂建議食物

洋蔥
洋蔥在歐洲被稱為“菜中皇后”,是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它是較強的血管擴張劑,能舒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預防血栓的形成。

大蒜
大蒜有特殊的降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提升對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使冠心病發作的危險大為減少。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日前一篇報導指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找了55名膽固醇過高的中年人做實驗,這些人在醫師建議下採用低膽固醇飲食三個月,主要內容為富含植物固醇(如大豆、黃豆、種子等)與黏稠纖維(如燕麥、大麥、茄子等)以及堅果類食物,研究結果顯示,長期吃含有堅果、豆類以及高纖穀物的食物,比起吃低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更能有效降低膽固醇及同時減少壞膽固醇。

由於國人飲食過度精緻,再加上常常外食的因素,高油高糖常相當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一旦發生,許多人就會藉由藥物來控制病情,但其實只要改變飲食習慣再輔以營養素調理,就可以成功的降低膽固醇過高的情形。

很多人都知道高膽固醇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是並不是每一種膽固醇對人體都是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兇手,而當膽固醇含量大於體內所需時,會聚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硬化而逐漸變窄,初期沒有任何明顯的徵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淤積在血管內的膽固醇便會愈來愈多,血液流動受阻,重要的器官因得不到血液中足夠的氧氣和養料而致壞死,此時若供給心臟的血管阻塞,就會引致心臟病;而供給腦部的血管阻塞時,就會造成中風。

膽固醇過高沒有明顯的徵兆可循,但體重過重絕對是膽固醇過高的高危險群,因此除了透過平時的自我檢測外,在飲食上要更加的小心謹慎,如此才可以有效的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

降膽固醇營養素:卵磷脂、葉黃素、大豆異黃酮、維生素B群、OMEGA-3…等。


(表格轉載自行政院衛生署網站)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隨著天氣變冷,心血管疾病也進入好發季節,家中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的照護,有一位70歲的林先生半年前因為心肌梗塞的問題心臟裝了兩支支架,林先生因為裝了支架後症狀緩解,於是就擅自停藥,沒想到又發生了心肌梗塞的情形,還好及早送醫才撿回一命。

在冬天跟林先生一樣狀況的病患相當多,心血管疾病基本上可分為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及週邊血管阻塞疾病,根據調查,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逐年下降,45歲以上的男性以及55歲以上的女性,心臟病發作機率也相當高,通常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原因會隨著人類的老化輸送血液的效率會愈來愈慢,心臟會跟著慢慢衰老,當血管彈性逐漸變差、主動脈擴張彎曲、心臟瓣膜纖維化、血管壁鈣化等現象出現時,心血管疾病就已經找上門了。

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裝了心臟支架後沒有按時服藥,就會發生70歲林先生心肌梗塞復發的症狀,這種狀況若是沒有及時送醫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平日的心血管保健就相當的重要,特別在季節交替、日夜溫差大的情況下,更要注意保暖,台灣人進補的習慣也常常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在吃各式各樣的麻油雞、薑母鴨時應該要注意油脂的攝取,以免發生血管阻塞的情形。

心血管疾病患者注意事項

改變飲食的習慣
增加白肉的攝取(如魚肉)減少紅肉的攝取(如牛、羊、豬肉),減少咖啡及空熱量食物如各式加糖的飲料、可樂、汽水、巧克力、糖果、薯條、洋芋片、蜜餞等的攝取。

採用低膽固醇、低鹽分、低熱量的均衡飲食
不吃動物內臟、魚卵、蟹黃等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同時減少鹽分的攝取,烹調時多採用清蒸、水煮等較清淡的方式來降低熱量。

多攝取高纖維的蔬菜水果等食物
在飲食中多攝取高膳食纖維食品,如燕麥、麥苗、薏仁等,可以幫助降低血膽固醇及多攝取含有豐富維生素A、C、E等的蔬果,如十字花科蔬菜的花椰菜、甘藍菜、柑橘類水果等,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以防止血管的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在季節變換的時候相當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一位四十八歲的王先生平時就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冠心病的症狀,在季節交替的時候由於天冷進補,所以導致血壓上升的情形,王先生一開始求診於大醫院的心臟科,平時也有固定在服用降血壓、血糖、血脂的藥物,但狀況還是沒有明顯的改善,還是要靠著藥物控制,但是王先生相當排斥一直使用服用藥物的方式來控制病情。

後來王先生經由介紹到了健康好診所求診,希望可以透過健康好診所的營養素療法有效改善病情,經由劉士銘院長的診斷後,發現王先生除了血壓不穩外,血糖以及膽固醇也都偏高,由於王先生的症狀不算太嚴重,所以劉院長使用營養素療法來為王先生做全盤的調理,劉院長讓王先生使用紅麴、植物固醇(Phytosterol)等營養素搭配治療,過了三周後王先生的三高現象明顯獲得改善,除非必要,王先生也不再需要依賴藥物來控制病情。

季節轉換由熱變冷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而室內外明顯的溫差常常會導致血管在一冷一熱的情形下過度收縮進而引發血壓升高等問題,許多老人家清晨到公園運動容易血壓急速上升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就是由於溫差過大的因素。而最近天氣轉涼,根據統計心血管疾病患者求診的比例就增加了兩成,特別是以四十歲到六十歲的壯年族群居多。

通常心血管疾病的初期症狀都不會太明顯,但如果平常相當容易累、走路很容易喘、常常覺得體力不濟…有上述的這些症狀,就有可能是心血管出了問題。而該如何做好心血管的預防保健呢?除了可以藉著調整生活習慣來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外,在飲食方面也應該避免攝取油脂過高或是膽固醇過高的食物,若是已經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除了日常生活的基礎保健外,更可以搭配營養素療法做徹底的調理。

對心血管保健有益的食物
黑木耳、薏仁、芹菜、海帶、種子類食物(黑芝麻、杏仁等)、菠菜、莓果類、大蒜、洋蔥、綠茶…等。

對心血管保健有幫助的營養素
魚油、維他命C、Q10、硫鋅酸、鋅胺酸、紅麴、植物固醇…等。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現代人常常外食會導致身體攝取營養不足,營養不足所會牽涉的範圍相當廣泛,很多人擔心攝取肉類會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甚至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於是過度的偏食不愛吃菜只愛吃肉,但其實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營養不均衡,反而使一些常見的必須營養素無法獲得(例如:鐵質、維生素B12等),長久下來很容易會造成貧血、假性失智等狀況發生,而本篇除了要提醒大家均衡飲食外,更要告訴大家該如何從食物攝取足夠的營養,進而來遠離現代人最擔心的心血管疾病。

應適量攝取紅肉補充鐵質
紅肉是維生素B12以及鐵質的主要來源,許多人會擔心攝取紅肉可能會造成膽固醇過高,因而對紅肉敬而遠之,但是這樣的做法往往會造成人體內鐵質攝取不足,進而引起更多問題。紅肉中富含鐵質,鐵質是人體中相當重要的營養素,一旦鐵質攝取不足就極度容易造成貧血的症狀,當體內的紅血球無法攜帶氧氣心臟只好不斷的工作以提供氧氣,長久下來對心血管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如果擔心吃紅肉會造成膽固醇過高,可以適量攝取瘦肉的部分,烹煮的方式也盡量以清淡為主,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補充養分,更可以避免三高的問題。

除了攝取紅肉可補充鐵質外,還有什麼食物可以補充鐵質?
其實許多食物都富含鐵質,例如白芝麻、綠花椰菜、油菜、芥藍菜等都富含有鐵質,平日做適當的攝取也是可以達到心血管保健的效果。

不吃蛋心血管才健康?膽固醇才會低?
有許多人會覺得吃蛋會造成膽固醇過高,但其實人一天可以攝取300毫克的膽固醇,一顆蛋的膽固醇約莫為260毫克,只要不是一次攝取過多的高膽固醇食品,一天一顆蛋其實不會造成膽固醇過高。

為了降膽固醇而吃素有效嗎?
許多人因為有三高的問題而選擇吃素,嚴格說起來吃素的確是可以避免攝取過多的膽固醇,但是如果吃的是過度加工的素食製品,或是在烹調過程中使用過多的油以及糖,對膽固醇的降低都是沒有幫助的。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後劉士銘院長要就心臟病患者在病發時可以做怎樣的急救措施來做說明,只有做好萬全的準備,需要用到的時候才可以有備無患喔!

心臟病患者在即將病發的時候有哪些症狀是可以來提醒大家的?胸悶是怎樣的感覺?胸痛是怎樣的感覺?可以讓患者事先知道心臟病快要發生嗎?
通常以心血管疾病來說,以狹心症來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胸悶,胸悶的預兆就是很多人習慣會在胸口不舒服的時候將雙手握在胸前,此時會覺得有東西壓在胸前,所以會想要去揉開他,這種胸悶或胸痛有典型的例子,這些壓迫感會傳到喉嚨,喉嚨會有一些緊緊的,甚至有時候這種感覺會傳到手臂,手臂會覺得有點麻麻的感覺,嚴重一點會盜汗(痛到冒冷汗),甚至有時候會覺得呼吸開始急促、喘不過氣等等,這些都是症狀。

所以這一些的症狀都是需要特別去小心注意的,喘、胸悶及胸痛不一定是要有喘不過氣的症狀才會發生,最嚴重的狀況就屬不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的心絞痛就算沒有從事劇烈運動也會產生不適。

像這一類的心臟病患者一定要服藥嗎?
一定要服藥,假設已經有心血管疾病就需要服藥,如果只是輕度的就只需要生活習慣的調整,不需要服藥,如果醫師開始開藥給你吃,那就一定要定時服藥,因為服藥順從性會影響到疾病的控制,譬如說血糖,如果一直放任血糖偏高,對心血管疾病是很大的殺手,譬如說高血壓的藥沒有吃,或是不規則的間斷吃,都會讓血壓像在坐雲霄飛車一樣一下高一下低,會對血管內皮造成很大的傷害,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的殺手,像是如果沒有好好的按時服藥,膽固醇始終維持在比較高的狀態會讓血液比較混濁,進而讓血管堵塞,阻塞之後就會很怕塞在血管壁上的動脈硬化斑塊會先剝落破掉,導致血栓讓血管塞住,這種狀況是最嚴重的狀況。

心臟病患者使用的舌下含片需要隨身攜帶嗎?這是怎樣的一種藥物?
舌下含片事實上就是一種硝化甘油的成分,這種硝化甘油的成分就是當你有心臟病的病患(特別是冠心病),在緊急的時候因為他的血管可能因為血氧的供需問題阻塞,在從事劇烈運動的時候需要更大的血液及養分,這種時候血液的供需就會不足,此時如果可以休息一下症狀也許可以緩解,但是如果說休息了五到十分鐘還是不舒服,此時就要將平常必備的硝化甘油拿出來,坐著不要站著,含一片在舌頭下面,過了五至十分鐘以後如果症狀緩解了就沒有關係,如果症狀沒有緩解,再過五至十分鐘後可以再含第二片,如果再沒有緩解可以再過五至十分鐘含第三片,這時候應該已經過了半小時了,如果這時候症狀還是沒有緩解,就快找最近的急診室就醫。

為什麼不要在含硝化甘油的時候站著,是因為硝化甘油擴張了血管,血壓有可能會急速下降,當血壓一下降人是站著的怕會因為低血壓而產生暈厥,所以含硝化甘油時盡量以平躺為主。

硝化甘油平常一定要避光,外出時通常是放在口袋,回家後應該要放到抽屜裡,盡量不要照到光,如果是還未開封的狀態,應該要定期每六個月就更換一次,如果是已開封會建議三個月就會換一次。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前一篇劉士銘院長已經就心血管疾病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接下來劉院長要提醒你生活中有哪些危險因子很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發作。

如果民眾今天去做健康檢查,發現已經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怎樣才可以避免血管繼續阻塞呢?心臟血管老化是不可避免的,那有沒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危險因子?
最常見的以冠心病來講一些傳統的危險因子不外乎是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三酸甘油脂過高、抽菸甚至於肥胖等,這些是傳統性的危險因子,當然也有家族遺傳的部分,例如直系血親如果有人年紀比較早就得到心血管疾病這些也都算,另外也有一些非傳統危險因素,例如像是我這幾年一直提到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這個東西基本上是人體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在身體累積過多後會對血管內皮造成傷害,會加速血管動脈硬化,這是在傳統的醫療裡面比較容易被忽視掉的,因此我常呼籲說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本身已經心肌梗塞或是中風過的病患,就必須要注意到你的同半胱胺酸是否過高,要特別的小心。基本上這樣的患者一定只要加強維他命B6,B12、葉酸攝取就可以改善,但一定要達到理想的控制目標。

像案例中配樂大師這種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半在先前就既有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等等這些病史,這時候血壓、血糖甚至是膽固醇沒有很嚴格的去控制他的話,會加速血管阻塞的進行,就我所知這位配樂大師在先前就有心血管疾病裝過支架手術的病史了,在正式演出前聽說是屬於比較勞累的狀況,可能一個作品或是音樂即將要在舞台上面呈現要花很多的心力,對自我要求非常高,無形中也加深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壓力負擔,這些對心血管疾病來講都是負面的影響,所以連續幾天的疲累熬夜才會導致心臟病發,這也都是讓大家特別警惕的。

所以確定已經是心臟病高危險群患者,應該要放鬆心情,放鬆你的壓力,好好的過生活,把生活節奏放慢不熬夜。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新聞報導配樂大師心臟病突然發作在舞台上暈倒,現在已經拔掉呼吸維持器,讓人感到相當惋惜,今天抗老逆齡保健專家劉士銘院長要就這個案例與大家分享如果自己本身或是家中有心臟病患,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哪些事情。

像這樣的心臟病突發案例,是不是在特別勞累、壓力大或是喝酒抽菸等等的狀況下容易發生呢?
是的,這是一個很令人遺憾的案例,才53歲就英年早逝,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若是產生一些比較負面的生活習慣方式,例如過勞、工作壓力過大、生活或是情感壓力,都會使得自律神經交感神經方面出現失衡,這樣的話會對我們原先既有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產生不可挽救的併發症變化。

過勞、壓力誘發自律神經失調這方面跟心臟血管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壓力過大或熬夜會造成心肌梗塞?
因為剛剛講的這些負面因素會讓我們的自律神經或所謂的交感神經(平常應付壓力的一種神經狀態),呈現在比較亢奮的狀況,而這樣會讓我們的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當然對這些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會讓血管更脆弱,會發生一些血栓甚至是血管破裂的狀況,所以不只是會發生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等狀況,更會造成猝死的疾病發生。

心肌梗塞其實是所有心臟病患者最擔心最害怕的一件事情,這是一種疾病嗎?還是通常心臟病到最後病發的一個狀況就是心肌梗塞呢?
很多人都會把症狀跟疾病搞混,我在這邊定義一下,心臟有三條血管,是供給血液及養分的來源,心臟本身也是一個器官也是肌肉所構成,需要血液及養分來供應。當血管因為很多因素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這些危險因子會產生所謂的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會使得血管開始產生阻塞,心臟血管阻塞的開始這個疾病稱做冠心病(冠狀動脈血管疾病),是一個疾病,冠心病的病人初期在劇烈活動,譬如說走路走得比較急比較快、爬樓梯、爬山、提重物或者是情緒激動的時候,他就會產生胸悶或是胸痛的症狀,就是所謂的心絞痛症狀,心絞痛不一定就是胸痛,常常會用胸悶來表示,這個叫做症狀。初期是運動的時候才會出現症狀,一條冠狀動脈血管阻塞要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在比較劇烈或是比較費力的時候才會產生症狀,那這些症狀也叫做心絞痛,也就是俗稱的狹心症,當血管繼續阻塞,到幾乎是百分之九十九快要完全阻塞的時候越來越明顯就會開始在稍微動的時候,或是不動的時候就會覺得斷斷續續覺得胸口會有壓迫感以及疼痛,這就叫做不穩定心絞痛,這也是症狀,代表血管在非常不穩定當中,快要完全堵塞了,這個時候也是一種屬於心肌梗塞前期的症狀,我們常常講說不穩定的心肌梗塞跟心絞痛只有一線之隔,到血管完全阻塞掉了,支配這個血管的肌肉組織完全壞死,這個時候叫做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就是屬於一個疾病名稱。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你知道自己的血壓指數嗎?血壓值多少才稱為高血壓?根據統計,台灣高血壓患者中,約有高達50%的人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且對於血壓指數全然不知,使高血壓威脅倍增。因此透過長期掌控血壓,不僅可降低高血壓威脅,對於患者而言,更是追蹤控制的最好依據。

  但如何才能量到正確的血壓值呢?臨床發現,其實在家測量,比在醫院量的準確性高,主要原因是較不易受到環境或心情影響,另外,若能於每日固定的時間進行(例:剛起床、準備就寢),以獲得長期血壓值走勢,參考價值更高。不過,看似簡單的血壓量測動作,步步是關鍵,但只要遵守「選、定、鬆、do」四字訣,輕鬆掌握血壓指數非難事!

選:挑選適合的器材

  市面上血壓計幾乎都是電子式,常見為手腕與手臂式,手腕式的血壓計攜帶方便,手臂式則準確度較高,挑選自己容易上手的儀器,並熟悉正確操作方式,才能有效測量;另外,若擔心自己測量的指數不正確,亦可在就醫時,攜帶居家使用的血壓計,與醫師測量的血壓值做比較,透過日常紀錄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不僅可學習測量正確血壓,更有助於追蹤用藥效果與醫師診斷。

定:找出固定量測時間

  由於血壓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當時情緒而有所波動,因此在家量血壓最好就是選擇每天固定的兩個時間,較有參考依據。例如:剛起床或晚上就寢前,固定紀錄每日的血壓指數,長期下來就可以發現血壓的走勢,若當天有特別情況,也別忘記特別記錄下來,同樣可做為參考

鬆:測量前放鬆坐定

  測量前,一定要記得保持心情放鬆,如果是曾有激烈運動或情緒波動,請務必讓自己休息5-10分鐘再開始測量。量測時,儘量讓自己坐定,手臂可放在桌子上與心臟同高,不要翹腳或交叉。除此之外,血壓計的壓脈帶也是影響測量的一大要素,除了依照說明說對準脈搏位置之外,壓脈帶千萬不要過緊或過鬆,可讓手臂與帶子間,約可平放進兩個手指的寬度即可。

Do:實際執行左右手都測

  生活自行量血壓的關鍵在於持之以恆,若是斷斷續續或是想到才量,數據就不一定有參考價值,因此每天固定兩次的血壓量測千萬不能忘。測量時,建議可左右兩手都測,因為左右的血壓差不同,通常可能會落差10mmHg左右。除此之外,臨床上也發現,若左右手的差距差到20-50mmHg,甚至可能是心臟疾病的徵兆。因此紀錄兩手的血壓值也是參考的良好依據。

  量血壓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卻可能是預防疾病的一大利器;別忘了每天抽空掌握自己與家人的指數,讓血壓維持在舒張壓、收縮壓以下,若有異常狀況,千萬別忘記到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預防高血壓與其帶來的疾病威脅就從自己做起!


新聞來源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8&docid=101530835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面對全球氣候異常變化,時冷時熱、陰晴不定的天氣,不僅讓呼吸道、過敏患者逐漸增多,瞬息萬變的氣候,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是一大考驗。預防醫學抗老權威醫師劉士銘指出,當溫度快速下降時,血管易因收縮而增大阻力,導致血壓上升;此時,心臟也就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將血液推至全身各處。

  當身體需要更多氧氣運行時,對於心臟病、心血管等相關疾病患者,更是不小的威脅,但這並不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就必須兢兢業業,劉士銘醫師提醒,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五項原則,心血管患者也能輕鬆過生活。

原則一  勤喝水適量運動 


 
天冷時因運動量少,飲水量相對減少,血液也相對較為濃稠。對於已經有動脈硬化的患者可能加劇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情況,因此天冷時,別忘了多飲用溫開水或茶,並且維持適當的運動頻率,不僅可以讓身體保溫,更可恢復血液流動順暢,避免血小板異常聚集,有效降低血栓機率。 


原則二
  少鹽肥油多纖維

  心血管疾病者應該都知道,鹽分、油脂過高的食物還是少碰為妙,但並不表示全部的油脂食物都必須敬而遠之,以肉而言,只要減少肥肉、培根、外皮類食物,其他如瘦肉、雞肉、魚肉等,只要以清蒸、水煮、涼拌或清燉等油脂較少的烹煮方式,都可以輕輕鬆鬆攝取。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正常人不容易感覺到心臟跳動,通常在運動過後、面臨緊張事物時,才可能明顯感受到心跳加速或跳動,但若你時常感覺到自己的「心臟碰碰跳」,甚至心跳速度時快時慢、時強時弱,小心!潛藏的心臟問題可能悄悄進駐。 


 
正常的心跳速度規律且介於每分鐘60100下,運動過後可能增加到130下以上,但有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能突然感覺到心跳異常,出現心悸症狀。所謂心悸,是指人們自覺心臟跳動異常且感覺不舒服,有些心悸症狀是感覺心跳突然變快、變強或變慢,甚至停止跳動,這種感覺可能持續幾秒鐘、幾分鐘,甚至長達數天,有時還會伴隨呼吸急促、頭暈冒冷汗;多數心悸是屬於偶發性的,但若出現持續性的心悸,就需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其他心臟或相關疾病。 


 
 
造成心悸的原因並不少,包括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瓣膜性心臟病等,但也有一部分的患者是起因於其他疾病,例:貧血、低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藥物副作用,或者是精神官能方面的焦慮症、恐慌症等,因此必須透過更仔細的診斷與評估,才能對症下藥。 


 
臨床發現,心悸患者若伴隨著胸痛,則可能是起因於缺血性心臟病,但也可能只是短期的生理問題,如停經婦女可能出現熱潮紅、伴隨心悸等症狀;最常見的心悸問題就是心律不整,兩者常是互為因果,患者可能因為心律不整而出現心悸症狀,或是因心悸而導致心律不整等。

   想要找出心悸的真正原因並不容易,通常需要患者的配合才能準確診斷,建議您於心悸發生時詳細記錄情況,包括何時發生、發生頻率、持續多久、是經常性還是偶發性、發生時心跳是屬於加快、變強還是明顯不規律?是否伴隨著其他症狀,症狀是否在運動或飲酒、喝咖啡或是服用藥物後加劇?若在就醫時,能明確提供這些記錄資料,再搭配醫師聽診、心電圖等相關檢查,將有效輔助臨床診斷。

   當然,除疾病影響外,包括激烈運動、抽菸、咖啡酒類、長期處於焦慮、壓力等環境下,都可能會讓心悸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減少攝取刺激性食物與飲料,戒除咖啡因、不抽菸喝酒、不亂服用減肥藥或刺激性藥物;培養規律運動習慣、有效紓解壓力,讓自己免於長期高壓環境等,都能降低心悸與心律不整等心臟疾病威脅。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幾歲的時候,你會開始擔心心肌梗塞對己身造成威脅?50歲?60歲?還是更老一點?小心!三餐外食不定、長期喝酒熬夜、壓力大工時長,都可能讓心肌梗塞提早上門!

  心肌梗塞顧名思義就是供應心臟血管的冠狀動脈出現阻塞情況,一旦阻塞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出現心臟絞痛的症狀,也就是典型的心絞痛;一般較為輕微的血管阻塞所造成的心絞痛症狀,五分鐘左右就會緩解,但若是急性的心肌梗塞,則可能出現心臟急劇疼痛,甚至呼吸急喘、伴隨著噁心、冒冷汗、虛弱等症狀,若是未能及時搶救,在短短幾分鐘之內,遺憾可能就此發生。

  許多猝死案例都是起因於急性心肌梗塞;這些案例從年輕到老人、從知名政客到一般老百姓,幾乎是不分年齡、身分,都可能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快速奪走一個人的生命。試想!若心肌梗塞的患者,在發病時剛好值班工作,則不僅提高工作危險性,更有可能因為工作性質(如:公車司機),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因此,不論是誰,都不可忽視心肌梗塞的威脅。

   急性心肌梗塞通常發生於心臟運動量較大時,例如跑步、爬樓梯、爬山等,若是遇上氣溫急遽變化(如寒流、冬季清晨等),造成血管快速收縮,就可能會讓狹窄的冠狀動脈危機,一觸即發。

  因此從日常生活中保養好血管健康,就是預防心肌梗塞最好的方法,包括保持穩定血壓、避免長期攝取高脂肪飲食,戒除抽菸酗酒的壞習慣,多培養運動與好心情,有空就放鬆一下身心,避免因過度工作、終日處於高度壓力下,所造成的血管健康問題。 


 
除此之外,定期的心臟相關檢查更不能忽視,包括:心臟發炎相關指標檢查(如同半胱氨酸、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等)、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飯前飯後血糖等血液檢查,另外更要定期掌握體脂肪、腰圍指數、血壓指數,與心電圖等相關檢查,才能在危機來臨前,將威脅降到最低。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經常值大夜班的人

常因為體力不濟的關係

注意力往往無法集中

而研究也顯示常上大夜班者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高出一般人許多

有健康的身體才有美滿的生活喔!

我們一起來看看新聞怎麼說吧!!

 


新聞轉載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05/4/2p9ad.html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流行病學指出,國人男性有25%、女性18%血壓值偏高,60歲以上患有高血壓更高達47%,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兇。預防醫學抗老權威醫師劉士銘表示,飲用蔓越莓汁可以增加血液中「好膽固醇」的含量,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過去,美國化學學會曾有實驗指出,每天2~3杯蔓越莓果汁(每杯平均250ml),可增加10%HDL(好膽固醇),同時降低LDL(壞膽固醇),根據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數據,這樣的變化,相當於減少40%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也曾在生命科學雜誌中發表,蔓越莓汁是一種人體的「抗氧化劑」,不僅可預防老化,也可以抑制低密度膽固醇氧化,也可減少血管動脈粥狀硬化,降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甚至中風的風險。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使膽固醇攝取偏高,因而造成高血脂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接踵而來,更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發生。健康好診所院長劉士銘表示,管好膽固醇,是通往健康的重要指標。

膽固醇其實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之一,它是一種像脂肪的物質,除了人體自行合成外,也可從食物中攝取,它可以製造荷爾蒙、幫助脂溶性維生素代謝與吸收,更是人體熱量的來源。正常情況下,膽固醇會不停地穿梭在肝臟與細胞之間,當人體需要時,膽固醇會在肝臟轉變成脂蛋白進入血液循環,而被人體所吸收利用。

只是現代人從食物中攝取過多的膽固醇,使膽固醇無法完全被吸收利用,而凝結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阻塞,進而導致心臟血管病變、高血壓與中風。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正常的總膽固醇低於200mg/dl,若介於200240mg/dl,則在危險邊緣;若超過240mg/dl,就算膽固醇過高。

劉士銘醫師表示,膽固醇過高通常沒有明顯徵狀,但通常10個有高血脂症者,有8個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因此膽固醇過高基本上可以和肥胖畫上等號。除此之外,還是有許多膽固醇過高數年卻渾然不知,身體也無法感覺血管正逐漸阻塞中,因此平時的自我觀察便十分重要。以下提出幾個膽固醇過高的可能情況,若超過三項者請即刻接受檢查:

    脖子常感到僵硬

    家中有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或心血管疾病病史

    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

    精神狀態常處於高壓力、緊繃的情況

    不愛運動

    飲食從不節制

若檢查發現膽固醇過高怎麼辦?劉士銘醫師指出,由於膽固醇過高也算是「吃」出來的問題,除了少吃奶油、冰淇淋、牛油製成的麵包或餅乾、動物內臟、油炸食物等含高膽固醇的食物外,也應該多攝取一些有助於降低膽固醇的食物,日常可降低膽固醇的食物包括:水果、燕麥、蒜頭、杏仁、洋蔥、黑木耳等。

另外,便是要輔以規律運動,持之以恆貫徹執行,讓腰圍縮小、體重降低,短期內便可看到膽固醇降低的效果,心血管疾病也就不會來報到!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