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 06 Fri 2012 10:55
【新聞分享】中元普渡供品 水果招財又消化
- Jan 04 Wed 2012 16:28
腸躁症沒藥醫? 功能性醫學徹底改善長期腸胃問題
王先生是一名35歲的業務主管,因為工作壓力大及常常超時工作導致三餐不正常,常常有腹瀉及腹部絞痛的問題,從數年前開始被醫師診斷出有腸躁症,期間斷斷續續皆有服用藥物控制病情,但情況始終沒有獲得長足改善,直到去年年底經由朋友介紹找到了健康好診所劉士銘院長,經由劉院長確診後針對王先生腸躁症的問題做營養素的調理,目前王先生腸躁症的情況已經獲得緩解,身體逐漸恢復健康。
根據統計,全台約有百萬人深受腸躁症之苦,其中又以20-30歲的年輕女性居多,大多數的上班族為了求工作上的表現,長期神經緊繃壓力過大,再加上飲食及生活作息不正常,很容易發生腸躁症的問題,腸躁症的病徵有腹瀉、腹脹、腸鳴、打嗝、排氣、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或便祕等激躁症狀,不是常腹瀉就是無法正常排便,這樣惱人的情形果沒有改善就很容易對生活品質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很多人腸胃一發生問題第一個反應就是吃止瀉藥或是胃藥來緩解腸胃不適的症狀,但其實吃藥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服用止瀉劑雖然可以讓腸胃不蠕動,表面上看似停止腹瀉情況,但實際上卻可能使細菌或毒素滯留體內,反而更有損健康,一旦停藥,病情又會復發,其實要改善腸躁症必須要從營養素的補充著手,腸躁症患者可以適量的補充益生菌藉此抑制腸胃不適的情況,並用益生菌搭配營養素調理補充麩醯胺、酵素及抗老排毒點滴,由內到外做改善,並且調整生活作息,適時的舒壓以及盡可能的培養運動習慣,如此一來才可以真正的確保腸胃的健康,讓腸躁症不再復發。
- Dec 30 Fri 2011 09:54
疾病不需藥醫 營養治療正夯
在以往大家的觀念是只有生病了才需要看醫生、吃藥,這樣的觀念其實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醫學界經過不斷的研究,近幾年已經漸漸地偏向預防導向的營養素補充上,所謂的健康管理就是把健檢報告上的紅字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並且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而該如何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就可以從預防醫學營養素補充的觀點來管理,透過輔助性治療或是營養素補充的方式,讓病患可以改善身體不適,由內而外讓身體維持健康的狀態。
人一出生就開始邁入老化,而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環境荷爾蒙又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該如何避免這些危害健康的健康殺手就成了相當重要的工作,而隨著現今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變異,人們或多或少會缺乏某些營養素,因此各種進補方式、營養保健品應運而生,民眾也開始有了要自我保養的概念,而這就是所謂的『營養治療』。
而究竟營養素該如何補充呢?除了日常生活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可以維持健康外,透過營養素的攝取,可以讓我們更健康,甚至是延緩老化,營養素的補充可以分為直接從食物中攝取及吃營養補充品,從食物中攝取是最天然的方式,但有些營養素是平日比較難以獲得但是又對人體不可或缺的,此時就可以使用營養補充品來攝取營養。
但營養素的補充並不是吃多就是好,而是應該要補到對的地方,以下就條列了比較常見的營養素功能供大家參考,只有對症下藥,透過營養素補充真正的改善體質,才可以維持健康。
卵磷脂:預防血栓、溶解膽固醇、促進細胞的復甦保持活躍、使腦機能活化,並且預防老人痴呆症,卵磷脂。
葉黃素:預防眼睛老化。
大豆異黃酮:改善更年期的燥熱感和潮紅,還具有抗氧化特性,可抑制自由基、減少血中脂質過氧化物、降低膽固醇、預防癌症,對於骨質疏鬆也有改善功效,更能促進細胞更新,淡化皮膚細紋。
維生素B:調節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光澤和肌肉健康,增強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也有防止貧血、抗憂鬱、舒緩壓力和情緒的作用,更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OMEGA-3:降低血脂、預防動脈粥狀硬化、抵抗阿茲海默症、憂鬱症和產後憂鬱症,對於乾眼症、氣喘、關節炎等疾病亦有療效。
更詳細的營養素功能請見http://www.wretch.cc/blog/allwellness&list=1
- Dec 28 Wed 2011 09:51
【銀髮族協會系列講座】如何有效抗老化及適當補充營養素(下)
接續上篇,接下來劉士銘院長會針對環境中常見的毒素以及該如何預防做說明,在平日就做好營養素的補充,搭配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最佳的健康管理喔!
營養素的補充對毒素的抑制有幫助嗎?
我們人所處的環境有太多的毒素,例如最常聽到的自由基以及各式各樣的壓力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而這些毒素也會造成人體營養的失衡,一旦營養失衡就會衍生出很多疾病,例如很多癌症的病人,其實是死於營養失衡而非癌細胞的侵襲,所以營養素的補充就相當重要。
怎麼吃才是所謂的健康?
在飲食上建議可以遵守『一全三多』的飲食觀念 (一全:全食物的概念,越少加工的食物越好,例如糙米、五穀米;三多:蔬菜水果多、種類多、顏色多),例如日本人飲食習慣就是每種都吃一點,這樣就可以攝取到不同的營養素但又不會過量,遵守種類多、數量少的原則,就可以常保健康。
該如何預防自由基的侵擾?
所有的慢性病及癌症都跟自由基息息相關,一旦自由基過多身體就容易產生發炎現象,並且引發慢性疾病、加速老化,而自由基的出現又與細胞健康與否息息相關,人體內任何一個細胞影響都是全身性的,只要發生細胞功能異常就會產生疾病。而一般常被討論的過敏就是人體對外在的過敏原產生的過度反應,而對內在的免疫力不足就會產生癌症,因此為了加強細胞的免疫力及避免自由基的產生就必須靠著營養素的補充來加強。
人每天身體都有將近10萬個癌細胞產生,但因為人體有一道防疫機轉防護,所以可以保持健康,但一旦人的生活習慣不健康,讓防疫機轉無法正常運作,此時身體就會發生許多問題,而這點也證明了生活型態及飲食狀況決定了身體的免疫力,在平時疾病還沒發生的時候就要維持正常的生活型態、良好的飲食習慣及營養素的補充。
- Dec 26 Mon 2011 09:49
【銀髮族協會系列講座】如何有效抗老化及適當補充營養素(上)
繼上個月劉士銘院長受銀髮族協會之邀到台北市長官邸主講「現代人健檢忽略掉的文明病」講座獲得熱烈迴響後,劉士銘院長本月份應邀來談日漸受到重視的營養素補充以及抗老化議題,雖然這天天氣相當寒冷,但是長輩們的熱情參與也將會場擠得水洩不通,以下節錄了當天講座的重點摘要,希望大家都可以對營養素的補充以及如何抗老化預防疾病的發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關於營養素補充該如何做起?
人體內營養素均衡足夠與否對於所謂的健康管理是相當重要的,只有把內在調理好才可以讓外表更健康美麗,以前都是從治療疾病的觀點下去做治療,但其實透過營養素的補充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發生。
老化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生?
人的一生,從健康到疾病不是一夜之間就發生的,舉動脈硬化為例,人從出生的第17天就開始有動脈硬化的現象,可是一般人的認知都認為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後才開始的,但其實不然,有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從年輕的時候就發病了,所以人的老化速度基本上與年紀的增長沒有正相關,老化的關鍵取決於營養素均衡與否、生活型態正常與否以及飲食習慣正確與否。
如何延緩老化?
正是因為人體器官的老化從一出生就開始在進行,所以需要用各種抗老化的方法延緩老化的速度,延緩了老化的速度也就是提升了生活的品質,該如何成功的延緩老化呢?延緩老化應該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日常生活的保健以及營養素的補充都相當重要,這樣的保健及補充就是一般常聽到的預防性醫學,在疾病還沒發生時就要開始做好預防的工作,等到發生的時候往往就已經相當棘手。
老化的症狀有哪些?
跟老化症狀相關的最明顯的就是慢性病的發生,例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常見的器官老化徵兆,而除了疾病的發生,有些症狀的出現也代表著器官老化,例如腸胃不適及過敏等症狀的出現,以上這些徵兆都是跟老化息息相關,以上這些症狀發生的時候很多人直覺都是直接去看醫生,而醫生通常會開藥給你吃,但吃了很多藥其實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其實許多疾病在初期有輕微徵兆的時候有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可以做飲食調整以及營養素調理,來減緩病徵,而當病況變嚴重的時候,除了服藥外更需要搭配一般非藥物性的營養補充以及適當的運動,來增加身體的免疫力及控制營養素的均衡。
- Dec 24 Sat 2011 15:23
【銀髮族協會系列講座】劉士銘醫師談營養素補充與抗老化
繼上個月劉士銘院長受銀髮族協會之邀到台北市長官邸主講「現代人健檢忽略掉的文明病」講座獲得熱烈迴響後,劉士銘院長本月份應邀來談日漸受到重視的營養素補充以及抗老化議題,雖然這天天氣相當寒冷,但是長輩們的熱情參與也將會場擠得水洩不通。
劉醫師從人是怎麼變老的開始談起,劉醫師說明,其實「抗老化」的工作不是人過中年才要開始,而是一出生就要開始了,人一出生就開始邁向老化,如何讓自己在老化的過程中依然可以保有活力以及維持良好的生理機能已經成為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在日常生活中會加速老化的因素有相當多,生活中長短期的各式各樣壓力都會造成加速人體老化,而「抗老化」也不是讓你長生不老,所謂的「抗老化」是指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的調整延緩老化,由於現代人生活不正常、壓力大、缺乏運動,營養又不均衡,所以容易老化狀況提前、也容易生病。
很多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會認為自己是突然有一天就生病了,但劉醫師說,疾病不是一天造成的,當有病兆出現的時候,它的致病原因都可以推前到一、二十年之前,所以在平日就要做好預防保健,以免日積月累下來會讓身體累積出病來。
而營養素的補充就是預防保健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營養素補充是由預防的觀點出發,在平日就用各種方式補足自己本身所不足的營養,進而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劉醫師也表示,人體的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關節炎、腰酸背痛等等的疾病,都是慢性發炎所造成,只要在平日加強自體免疫能力,針對缺乏的營養素做補充,才能夠根本治療。
劉醫師同時也提醒大家在補充營養素的時候,必須適性、適量,如果不合自己的所需或者劑量不夠,都無法達到效果。
- Dec 18 Sun 2011 14:51
月球表面造成人際障礙 酸類換膚讓你遠離痘痘肌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不僅家裡要除舊布新,有更多愛美或是想在新的一來帶來好運氣的女性,也會選擇在過年前將自己的臉部大掃除,尤其是原本就有肌膚暗沉或是痘痘肌問題的人,不僅外觀看起來比同年紀的人「糙老」,也因為臉部肌膚都是痘疤造成人際相處上的障礙,於是在年前紛紛開始預約臉部酸類換膚療程,順便美白,希望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而在眾多醫學美容療程中又屬酸類換膚對於青春痘的處理效果最佳,其中杏仁酸換膚以及胜肽酸換膚都是相當有效的療程,以下會針對這兩種療程做簡單的介紹。
杏仁酸換膚
杏仁酸換膚是目前醫學美容療程中唯一親脂性果酸換膚方式,適用於各種膚質的民眾,溫和並且不會對肌膚造成傷害,可以有效的改善肌膚暗沉以及色素沉澱的問題,因為杏仁酸本身含有膠原修復三胜肽、美白植物性類黃酮及山梨醇等成分,所以有鎮定肌膚的功效,杏仁酸換膚對於對付囊腫型肌膚及暗瘡型油性肌非常有效,也可以有效的解決青春痘的問題,就算是敏感性膚質也可以使用杏仁酸換膚來改善肌膚問題,同時杏仁酸換膚也對於老化肌膚的修復、淡化斑點(肝斑、色素斑、雀斑、曬斑及老人斑)以及讓術後反黑的肌膚瞬間美白等都有非常顯著的功效。
適應症 治療痘疤、治療膿皰型青春痘、黑頭、白頭粉刺及丘疹、治療皮膚發炎後的色素沉積、臉部細紋去除、改善毛孔粗大症狀、改善粗糙暗沉、淡化斑點(肝斑、色素斑、雀斑、曬斑及老人斑)、治療鱗癬、治療雷射術後反黑症狀
胜肽酸換膚
胜肽酸是由從甘蔗提煉出來的高濃度果酸甘醇酸和多種胜肽結合後的一種酸類換膚療程,對肌膚來說不會過於刺激,屬於相當溫和的換膚劑,胜肽酸作用在皮膚時,高濃度的甘醇酸會持續穩定地釋放進行換膚,並且由於甘醇酸已經與胜肽結合,所以可以降低甘醇酸對皮膚的刺激感;而胜肽可以發揮修復肌膚以及促進膠原蛋白增生的效用,因此使用胜肽酸可以有效的去除臉部細紋、治療青春痘、淡化皮膚表皮色素及縮小毛孔,使肌膚可以恢復彈性更加嫩白。
適應症 青春痘的疤痕、青春痘、粉刺、皮膚發炎後的色素沈積、臉部細紋之去除、毛孔粗大、日光性角化症、肝斑、黃褐斑、曬斑、雀斑、鱗癬
- Dec 15 Thu 2011 10:12
遠離高血脂 照顧好心肝
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是現代人最害怕的三高,其中高血脂又是最常見的現代富貴文明病,根據衛生署統計全台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血液中總膽固醇高於240mg/dl,這樣的情況也促使大家對於高血脂的問題更加重視。
現代人飲食習慣高油高鹽,高蛋白及高脂肪飲食也佔據了現代人飲食中相當大的一部分,而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運動以上的這些因素都會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堆積,血液中的膽固醇聚積在血管壁內層就會引發慢性發炎,使得血管壁變厚、阻塞,一旦天氣發生變化就相當容易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問題,而近年來許多研究也證實,血中膽固醇愈高得到冠狀動脈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就愈高。
而血脂質與膽固醇及冠狀動脈硬化疾病息息相關,近年來我國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口比率有逐年攀升趨勢,其中血脂質異常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顯著的原因。心臟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在於降低危險因子,尤其是血脂肪的控制。所謂病從口入,不健康的飲食及生活型態都是高血脂的高危險群,究竟一般人該如何預防高血脂的發生呢?
一般來說,在控制血脂質方面,可從飲食習慣做改變,多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芥花油、紅花仔油、橄欖油等),以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堅果類)、水溶性纖維(最常見的食物如燕麥或燕麥麩等)、大豆蛋白等。另外平時常見的食物中如大蒜、黃豆、紅麴、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E、茄紅素、β-胡蘿蔔素、葡萄仔萃取物)等,也都具有降低總膽固醇,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等作用。
當然除了在食物的選擇上要多加注意外,一定也要搭配適度的運動以及調整生活作息,才是有效且積極的預防保健方式。
降血脂建議食物
洋蔥
洋蔥在歐洲被稱為“菜中皇后”,是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它是較強的血管擴張劑,能舒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預防血栓的形成。
大蒜
大蒜有特殊的降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提升對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使冠心病發作的危險大為減少。
- Dec 12 Mon 2011 10:10
【銀髮族協會系列講座】現代人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下)
接續上篇,接下來劉士銘院長會針對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症狀以及該如何預防做說明,只有內外兼具才可以有健康美麗的人生喔!
自律神經失調對人體最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而一般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症狀有胸痛、胸悶、腸胃不適、腹瀉、脹氣、頭痛…等症狀,舉腸躁症為例,通常醫師對腸躁症的處理方式就是讓病患吃藥,很多人藥一吃就是很多年,這都是因為沒有從根本治療的因素,基本上會有腸躁症的問題多半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如果治療時沒有從自律神經失調著手,狀況的改善就會相當有限。
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發生在積極性人格上,這樣的人通常要求完美、注重細節,可是這樣的人相較之下容易給自己壓力、也過度的吹毛求疵,導致身體調節出現問題,很多積極性人格的人已經習慣那種壓力而不自知,沒有病識感,這種情況下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發展成癌症,而通常交感神經比較亢奮的人容易得到文明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副交感神經比較亢奮的人容易得到免疫系統疾病(例如過敏)。
自律神經是全身性的,很多身體上的疾病如果沒有考慮到自律神經失調,就會相當難處理,所以只有將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改善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自律神經失調的發生?
建議可以從培養運動習慣做起,每周最好做三次以上的中低度運動(包括走路),每日累積時間超過三十分鐘即可,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就從走路做起,一個禮拜走三次,每次四十分鐘,運動會增加腦內啡,久而久之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都會變好。
在平日飲食上建議可以多攝取蔬果類食物,在飲食的選擇上用一全三多的方式來做選擇,(一全:全食物的概念,越少加工的食物越好,例如糙米、五穀米;三多:蔬菜水果多、種類多、顏色多)。
另外要學習適時地釋放壓力,也可練習使用腹式呼吸的方式來紓壓,深呼吸的吸氣會讓交感神經活性上升,吐氣則會讓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更可以去做一些伸展性的運動(例如氣功、外丹功、瑜珈…等),以上這些都對自律神經的穩定有幫助。
並且再搭配營養素的治療(例如紅景天、西洋蔘…等)做全方位的調理,如此就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活得健康又美麗。
- Dec 09 Fri 2011 10:05
【銀髮族協會系列講座】現代人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上)
在2011年11月23日這場講座中,劉士銘院長談到了自律神經失調以及營養素補充的相關問題,以下節錄了當天講座的重點摘要,希望大家都可以對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有更深入的了解。
營養素補充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保健醫學?
我以前在健康檢測中心服務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很多人做健康檢查,拿到健檢報告的第一年是紅字、第二年是紅字、第三年還是紅字,情況始終沒有改善,這是由於大家只注重檢測,而沒有從根本管理健康的問題。
其實所謂的健康管理就是把健檢報告上的紅字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並且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也因為上述的經驗,讓我開始從健康管理、預防醫學以及營養學上著手,希望可以用預防醫學營養素補充的觀點來管理健康的問題,我也希望可以透過輔助性治療或是營養素補充的方式,讓病患可以改善身體不適,只有對症下藥處理好內在的健康問題,才能夠辦法追求外表的年輕與美麗。
什麼是自律神經?
人體的神經可分為交感及副交感神經,舉手投足的動作都是由脊隨神經所控制,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動作是可以被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而自律神經是人體的另一套神經系統,自律神經是不受意志所支配的(例如天氣冷會發抖、天氣熱會流汗、驚嚇時會瞳孔放大等,都是自律神經的表現)。
自律神經支配了人體中所有的器官,不論是心臟、胃、肝、腎等通通受到自律神經的控制,如果今天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很有可能全身都會有不舒服的情況,例如有些人有睡眠障礙、視力模糊、莫名眩暈、心悸、胸悶、胸痛…等,都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
自律神經失調是不是常伴隨著心臟方面的問題?
如果有心臟方面的問題相當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例如在台灣很多女性都有二尖瓣脫垂的問題,平均每四到五位女性就有一個人有二尖瓣脫垂的情形,這樣的情形往往會伴隨著自律神經失調,當然男性也會有這樣的情形,但跟女性比起來比較不普遍。
我曾經診治過一位21歲的女性患者,她因為心臟問題先前曾到過大醫院求診被診斷是狹心症,但她沒有家族史的遺傳性疾病,也沒有發生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的情形,一般來說年輕女性在停經前得到狹心症的機率很低,如果有胸痛胸悶這樣的情況,通常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而經由診斷檢查後也發現她是由於自律神經失調所以才導致有心臟不適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