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世界衛生組織(WHO)編佈之2000年世界標準人口年齡結構調整,進行國人十大死因分析,其中與高血壓有關或密切相關的慢性病占總死亡人數的3成以上!平均每天約有5人死於高血壓性疾病!筆者彙整及摘述近5年來國民健康局委託進行之全國調查發現:國內15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為21.4%,且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40歲以上為35.0%,而65歲以上更高達每2人就有1人(56.6%),在性別方面,整體而言男性高於女性,但女性到了60歲以後患有高血壓的比率便與男性差不多。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約有三分之一的高血壓病患(324%)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四分之三的病患血壓值沒有控制好!雖然調查資料顯示有近八成(769%)的民眾認為定期量血壓是非常重要的事,但平時沒有量或很少量血壓的民眾卻超過一半以上(587%);另對於已經罹患高血壓的民眾而言,亦有高達四成(446%)沒有量或很少量血壓。

國際各大媒體、世界衛生組織不斷的要求民眾正視高血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如今,「高血壓」已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卻少有人暸解良好的居家自我監測血壓是發現及控制高血壓的首要步驟。目前國內醫療院所在治療高血壓時所用的血壓參考值一向以歐美國家的數值為標準,但因人種不同、量測血壓習慣不同,歐美國家每隔幾年就會稍做修正,而台灣依歐美指引下,高血壓控制率僅約3成,為了提升控制率,筆者僅就平日病患就診最常提出的問題,將自己所學經驗提出看法,使國人提早發現與良好控制高血壓之發生與死亡,進而降低社會之健康成本。 

Q什麼樣的情況才算高血壓?

A

 1. 2003 年美國JNC7 報告將正常血壓定義為;血壓在120-139/80-89 mmHg 定義為前期高血壓〈prehypertension),即正常偏高型血壓,因將來較易變成高血壓;統計上,血壓在130-139/80-89 mmHg,將來發生高血壓的機率,比低於130/80 mmHg 者高出2 倍。故前期高血壓需注意改善生活形態以防止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

 

血壓分類

收縮壓mmHg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據官方統計,每年寒流來襲時,隨著溫度的降低,心臟病發(即心肌梗塞)的案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今年的冬天特別寒冷,因胸痛就醫的比例自然增加,本院發現求診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年齡大多在四十歲以下,提醒國人不得不去面對和重視。

 

年紀輕輕真的會心肌梗塞或猝死嗎?許多病人不斷打電話詢問,因為身邊不乏30多歲因心肌梗塞猝死的同事或親朋好友,聽了他們的描述,彷彿翻開從醫近二十年的經歷,許多案例鮮明的跳躍浮現腦海…

 

  沒錯,心肌梗塞多半好發於中年男性或停經後女性,屬於急性心血管疾病,它的起因是因心臟冠狀動脈阻塞而導致心臟缺氧,初期會有心絞痛、胸悶的症狀,而且多半發生在具備二種以上危險因子的患者身上,這些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體重過重、抽煙、急躁人格、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等,它們被醫界歸類為「傳統型」危險因子。其實急性心肌梗塞在發作當下就有50%的病人不幸死亡,真正幸運能到醫院接受治療者只有剩下一半的病人,而這半數的患者其後續存活率與預後則需視心臟受傷害程度、搶救速度與當下急救方式而定。

 

    年輕型的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有家族史(近親有心血管病史)而忽略,或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卻從來不曾檢查發現,導致血管阻塞,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有些是平常就有胸痛、胸悶症狀卻未曾接受過專業心臟科醫師檢查而被誤診為其它疾病,另外更需提醒國人的是,心血管疾病尚有一個常被忽略的「非傳統型」危險因子,稱之為半同胱氨酸(Homocysteine),它是一種蛋白質代謝產物,體內若堆積太多,容易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傷害,引起早發性動脈硬化,單獨或合併其它危險因子當然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及誘發其它併發症(如心肌梗塞、中風等)。臨床研究亦指出,半同胱氨酸偏高如果合併身體發炎指標-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偏高,則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將大為增加。

 

現在臨床上也可用過程簡單非侵入性的動脈硬化檢查儀來檢測全身動脈硬化程度,如本院獨創的三合一檢查法來檢查心臟血管動脈硬化狀況:即抽血檢測半同胱氨酸及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輔以動脈硬化儀檢測,若檢測結果異常即表示屬於動脈硬化高危險族群,這些檢測是一般心血管門診所缺乏。此三合一檢查非侵入性,簡單快速,檢查過程約十分鐘即可完成,不必像核子醫學或多切面電腦斷層般需接受幅射暴露,且只要花費34仟元左右,比起動輒23萬元的傳統型檢查更有經濟效益!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偏頭痛、肌肉酸痛、鼻竇炎、久咳不癒、消化不良這些都是一般人常見的,看起來似乎不嚴重,卻又總是好不了的老毛病,其實可能是因為身體對所吃的食物有過敏反應。而且,若是放任著這些問題不解決,也可能讓身體面臨嚴重的疾病風險。

 

一般人對於食物過敏的認識,通常僅聽聞吃到海鮮會發生皮膚起疹子或是全身發癢。事實上,引起過敏的食物種類,以及過敏的症狀之多,遠超過大多數人的想像。

 

引起過敏的食物種類,除一般人常聽到的海鮮、牛奶、芒果以外,很多我們平常吃的食物,包括蘋果、鳳梨、麵包、米飯、高麗菜、豬肉、牛肉、鮪魚、白糖、咖啡等等,也可能是產生過敏的元兇。造成的過敏症狀更是五花八門,從偏頭痛、失眠、疲倦、呼吸道有黏液產生、中耳發炎,到關節肌肉疼痛、便秘、腹瀉、情緒低落等等,嚴重時甚至會引起免疫的缺失以及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

 

任何一種食物都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食物的過敏可以分為兩種:立即性反應、以及延遲性反應,這兩種都和身體裡的免疫系統所產生的免疫球蛋白有關。

 

立即性的過敏反應一般被認為與遺傳基因有關,也可能是出生後受到某些刺激所引起。這種過敏反應是永久性的,只要一吃到這種食物,在幾分鐘之內就會產生免疫球蛋白IgE,造成過敏反應。強烈的立即性反應包括氣喘、過敏性休克、立即性蕁麻疹,嚴重時會有致命的危險;比較溫和的立即性反應會引起劇烈的頭痛、嘴唇發癢或頭腦不清楚。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有多長時間因為忙於工作而忽略身體的健康? 最新一期《歐洲心臟期刊》對世人發出警訊!來自英國、芬蘭和法國的研究團隊針對約6千名英國公務員所做的長期研究發現,每天加班34個小時的人,心臟出問題的風險,比沒有超時工作者高出60%。在1985年研究開始時所有的志願者皆擁有健康的心臟。經過長達11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志願者中有369人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或曾經心臟病發或出現心絞痛。此一發現突顯出心臟問題和超時工作有明顯的關係。

依筆者長年在心臟科臨床經驗亦觀察到:白領階級、長時間、高壓力工作者確實較容易罹患心臟病,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的比率偏高。這些族群的患者因為工作時間長,因此在飲食方面相對而言也較不均衡,如果沒有運動習慣的培養或將運動列為常規活動,往往也會以沒時間運動作藉口而缺乏運動,容易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進而導致新陳代謝症候群,自然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病發生,當然會使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高於一般的上班族!若因壓力過大引起睡眠障礙,長期下來更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引發惡性循環,讓原本既存的慢性病更難控制。而壓力本身亦可以引起免疫機能下降,造成全身器官發炎,加速動脈硬化的進行,所以容易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

在筆者心臟科門診中,不管是傳統產業或電子新貴的高階主管,甚至在同業醫師族群中,罹患三高慢性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確實比率不低,有些甚至於直到心肌梗塞或中風發生,才知道自己健康狀況已經惡化到危及生命的程度!因此筆者呼籲,超時工作者儘量能提昇工作效率,縮短工作時數在正常上班工時(7小時),將運動列為常規行事曆中,儘量養成均衡健康的飲食,經由健康飲食及運動降低壓力,改善睡眠,自然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如果你是超時工作壓力繁重者,應該對自己的心血管罹病風險有所掌握,以求有效進行個人健康管理,來降低心血管疾病。一般的常規健檢可以約略篩檢出三高等危險因子,但不能顯示動脈硬化及自律神經失調程度,雖然有高階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可以檢查血管狀態,但價格過高且需接受放射線暴晒,不建議列為常規檢查。現在有簡易非侵入性的動脈硬化及自律神經儀檢查,大約15分鐘即可診斷您的動脈硬化程度,也可以判斷您的自律神經平衡程度,且價格便宜,不失為一種可考慮篩檢自己心血管及自律神經狀態的健康檢查,若輔以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及半同胱氨酸(Homocysteine)檢查,更可以早期診斷動脈硬化程度,早期介入預防,有長時間工作及壓力過重之過勞族,可考慮這方面的篩檢,以降低自己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stanford2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